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湖州样板

2018-04-23 10:12:59   来源:   

浙江省湖州市,北滨太湖,因湖得名。

走进湖州,便仿佛走入一幅铺展开的画卷,“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

湖州有山有水,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这里提出。

那么,如何梳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间的逻辑关系,实现两者在现实中的顺畅转化,让绿水青山不再是获取金山银山的牺牲品,而成为发展经济的新动能、优化经济的推动力?

走进湖州,天目山苍翠的修竹会告诉你,太湖荡漾的碧波会告诉你,一个个在特色小镇中崛起的新兴产业会告诉你,一幅幅美丽乡村的瑰丽图景会告诉你。

作为全国首个地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湖州市一张蓝图绘到底,以生动的实践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间划出优美的“等号”,为我们呈现出丰富立体的湖州样本。

从粗放加工到产业集聚

——绿水青山逼出金山银山

走进长兴县中能粉体材料有限公司宽敞的厂房,只有十来个工人在工作。整个生产过程都在封闭的生产线中自动完成,工人连口罩都不用戴。

然而几年前,当地老百姓都对尘土飞扬、遮天蔽日的景象习以为常。别说工厂内了,就连厂外道路都是“人过一身灰,车走满身泥”。粗放加工带来的严重污染使环境不堪重负,百姓怨声载道。

要想让环境变好,就必须彻底改变粉体行业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2011年,长兴县壮士断腕,将原有343家粉体企业一举整治重组成13家。

从300多家减少到13家,这个行业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散乱污”企业被彻底淘汰后,资源和市场迅速向有规模、够规范的企业集聚,年生产规模较整治前提高了十多倍。

生产规模大幅提升,另外一系列数据则大幅下降——能耗下降一半,粉尘排放量从原来的每立方米80毫克以上降到30毫克以下,用地面积减少77.2%,用工人数减少87.5%。监测显示,区域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环保要求达标的背后是一系列技术的提升。华源粉体公司经理高永华说:“以前生产的都是比400目还粗的粉体,现在设备好了,比2000目还细的粉体都能生产,价格翻了一倍还多。”科技带来的高附加值使长兴县粉体企业的年产值从3.95亿元增加到12.75亿元。

类似的故事还有长兴县的蓄电池产业。

这个产业发展初期便是粗放式的,175家蓄电池企业同质低端无序化竞争,甚至发生了严重的污染事件,使长兴县在2004年被列为省级环境重点监管区。

从2004年开始,持续8年的产业大整治动起了真格,重组提升为16家蓄电池企业。

这次洗牌没有让长兴的蓄电池产业走下坡路,反而激活产业全面升级,如今已经初步形成以新型电池为核心,涵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材料等较为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孕育出两家超百亿企业。2017年,长兴60家新能源规上企业完成产值305.5亿元。

一个巨大的鱼缸内,13尾漂亮的小金鱼快活地游来游去。这些金鱼生活的地方不是什么公园,而是长兴县小浦镇郎山工业园内超威集团郎山分公司的污水处理中心,缸中的水是企业废水经过近20道程序净化后的回用水。

如今,长兴所有蓄电池企业的工业废水经过深度水处理后,都能用来养金鱼。

从最初的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到后来的全国重金属污染防控区,再到如今成为重金属污染防治示范区,这些可爱的小金鱼见证着长兴蓄电池产业的华丽转身。

南浔区则在对3922家小木业企业进行整治后,催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00家,木业较上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7.1%,利税增长29%,利润增长30.8%。

想要水绿山青,就必须把产业结构调高、把经济形态调绿、把发展质量调优。2014年到2017年,湖州市关停“散乱污”企业9256家。现在更是提出“亩均论英雄”,将用地、用能、排放等资源要素与企业的“亩产效益”挂钩,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技术提升,动力电池、绿色家居等产业集群产值已超千亿,百亿级产业集群多达14个。

对绿水青山的追求成为湖州发展中的“压力阀”,倒逼出一座座金山银山。

从低端生产到高端投资

——绿水青山引来金山银山

“烧柴把天熏黑了,养龟鳖把水养坏了,青蛙都不来。”这是吴兴区东林镇村民费银财对往昔的回忆。

东林镇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龟鳖养殖,到2013年底,龟鳖养殖户多达1872户,年养殖量3000万只,年销售收入近5亿元,是全国最大的龟鳖供应基地之一。

然而,“龟鳖大镇”的背后却是惊人的生态代价。据当地环保部门统计,全镇每天要消耗饲料72吨,排放废水2500吨,河流污染155平方公里;温室取暖烧柴量一年达到4400吨,由此排放的废气超过正常排放量1万多倍。

为了金山银山毁了绿水青山,而这样换来的金山银山也摇摇欲坠。养殖规模无序膨胀使市场行情呈现“过山车”的状态,养殖户宋信根回忆说:“10年里至少3年都是亏的。”

最终,东林镇决心彻底消除这一污染源,截至2017年6月28日,2600多个龟鳖大棚全部按期清空。

龟鳖棚拆除后,东林镇的生态环境迅速好转,水质由原来的劣Ⅴ类改善到Ⅲ类,大棚供暖废气排放彻底消失,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原本的养殖户在政府引导下转而实施特色莲藕、“茭白+泥鳅”套养等生态高效农业项目。

环保的生产方式让村民们发现了更好的致富途径,也改变了他们对于环境的态度。以前是富了自己脏了环境,“现在是靠水吃饭,水不好生意就赔本。”同样是经营水产养殖,村民杨建海现在视水如命。

天蓝了,水绿了,“百里溪流见底清,苕花苹叶雨新晴”的美景重现东林。更大的机会也因此而来,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江南影视城和康养小镇两个百亿级投资的项目入驻。

失去5个亿的收入换来环境的改善,然后引来几百亿的投资,这对以前那个龟棚林立的东林镇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东林镇的江南影视城项目已经开工,长兴县的龙之梦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

作为矿业大县,凭借优质的石灰石资源,长兴县有众多石矿企业,带来几亿元的地税收益。然而,粗放的开采方式和落后的加工方式却使绿山变成秃山,清水变成浊水。特别是一座座废弃的矿山,好像长兴县身上的一道道伤疤。

历史的旧账就由它去吗?不,长兴人清坡、平整、生态复绿,以坚持不懈的精神一点点还上这笔生态债。

当曾经的一座座“白头翁”重新披上绿装,往昔沉重的负担开始转化为新的财富。

齐山建筑石矿变身齐山植物园,成为长兴人休闲观光的好去处。南太湖—吕山东工业平台是上世纪50年代开采的老矿区,形成70多米深的水潭,如今能盘活周边数千亩存量建设用地,可产生净收益4亿元。特别是关闭多年的陈湾石矿边,一个投资200亿元、设计年游客量超过2000万人(次)的世界级旅游休闲观光度假区——龙之梦项目正在有序推进。项目负责人说:“我们看中的正是陈湾石矿面积20多亩的深潭以及依山傍湖的风光。”

还有吴兴区计划投资150亿元的美妆小镇,连片的低丘缓坡和废弃矿山被整治后,吸引众多世界级化妆品企业入驻,要在美景中打造“美丽的产业”。德清县投资超50亿元的地理信息小镇,正因其宜居宜业宜游而逐步成为地理信息界的“达沃斯小镇”……

如今,湖州已经成为各路资本竞相追逐的宝地,正着力打造信息经济、高端装备、健康产业、休闲旅游4个千亿级产业,培育时尚、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十大新兴产业,工业发展速度连续5年位居全省前三。

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优美环境吸引来的不只有投资,还有海内外优秀的人才。

自动循环水装置控制系统、自动增氧控制系统、自动饲料精准投喂控制系统……如果不是亲自走近浙江庆渔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南浔区的养殖基地,很难想象这些物联网的高科技系统是专门用来养鱼的。

这家公司的创办者沈杰是一个80后的小伙子,中科院博士毕业,2016年放弃高薪,带着先进的物联网理念回到家乡湖州。他带头自主研发的循环水生态养殖系统,使渔业养殖真正实现了高效益、高品质、生态化、零排放。

湖州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实行“环保体检”,在答辩评审阶段设立“环境因素”独立评审项,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人才项目一票否决。几年来,因“环保体检”被淘汰的人才项目达到17个。

高端人才的磁场效应迅速显现,2017年,湖州市“南太湖精英计划”引入的人才创业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税收达到23亿元。

山清水秀的风光、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湖州的“绿色名片”,源源不断地引来金山银山。

从卖山林到卖风景

——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

每到节假日,上海的张先生都要早早在网上订好房间。德清县的高端民宿房源非常紧张,几千元一晚的客房,如果不提前几个月的话根本订不到。

而劳岭村60岁的村民曹水英心里则一直有个疑惑: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山沟,走腻的山路,看烦的竹林,咋就突然成了城里人的香饽饽。

莫干山山峦连绵起伏,风景秀丽多姿,以绿荫如海的修竹、清澈不竭的山泉、星罗棋布的别墅、四季各异的迷人风光称秀于江南,享有“江南第一山”的美誉。

以往,德清人守着这座宝山却靠伐竹砍树挣钱,破坏了生态,村民们的生活依然维持在温饱线。

贫困迫使村民纷纷外出打工,很多民房被废弃。这些深山中废弃的民房偶然间被发现,改造成德清县第一家“洋家乐”——裸心乡,被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称为“除长城外15个必须去的中国特色地方之一”。

原来山间的美景可以卖出人民币!自此以后,以“定位高端、经营生态、消费低碳”为开发思路,发展无景点度假休闲旅游“洋家乐”,成为德清县独具特色的一大产业。

走进裸心谷,青山叠翠,湖水如碧。一桩桩精致的树屋隐藏在茂林之中,毫不扎眼,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翠绿的草坪上,几个孩童快乐地嬉戏。旁边的围栏中,高大的骏马悠闲地踱步。上海、苏州、杭州等地的游客纷纷慕名前来,城市的焦虑在一片田园风光中得到抚慰。

曹水英这样原本离家打工的村民们也回来了,在度假区中做一份工,便能有不错的工资。而把自家的老屋租给高端民宿,收入更是可观。

早前,一幢老房子一年的租金大约为5000元左右,村民还觉得捡了大便宜。随着“洋家乐”大热,老房子的租金也水涨船高,如今一年6万元也一幢难求,老房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宝贝”。

“像裸心堡这样的高端民宿可以吸纳300多人就业,一张床位一年就可以纳税10万元以上。西坡山乡度假村7幢老房子共40间客房,每年大约有2000万的营业额。‘洋家乐’开展以后,德清县农民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3万元。”德清县旅游委主任杨力平充满自豪地说。

同样自豪的还有安吉县鲁家村的支部书记朱仁斌。

“2011年我当村支书的时候,村集体账户上只有6000元,欠债却有150万元。卫生情况全省倒数第一,全村没有一个垃圾桶,村民到处乱丢垃圾。”以往,又穷又脏的鲁家村让朱仁斌每次去县里开会都灰头土脸,但是现在他可扬眉吐气了。

借助安吉县美丽乡村创建,朱仁斌带着鲁家村通过争取县里补助和募集资金等形式,筹集资金1700万元进行乡村整治。

整治后的鲁家村风光旖旎,山清水秀。可是朱仁斌说:“发展光靠资助不行,要自己‘造血’。”

刚开始招商的时候根本没人来,朱仁斌他们请专业的设计公司做了详细的规划,拿着规划到处给投资商讲。最终,一个包括中药农场、葡萄农场、鲜花农场等18类农场的农业休闲观光度假区建成了。

坐着鲁家村的观光小火车在秀美的田园风光中穿行,路过竹林,路过花海,路过一片片葡萄架,在时光小站咖啡馆下车,坐下来吹着田野间清爽的风喝杯咖啡,让人感到无比惬意。

自2017年5月1日试营业以来,鲁家村已接待游客25万人。每一位村民都是股东,股值从2014年的每股319元上涨到现在的19700元,鲁家村把美景卖出了一座金山。

“现在,安吉县所有的村都建成了美丽乡村,走到哪里都是美景,已经形成了全域旅游。” 安吉旅游委主任罗福娣介绍,“有一些村子不直接开展旅游项目,但是为周边搞旅游的村子提供蔬菜配送等服务,也实现了共同富裕。”

湖州市全域建设“美丽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了美丽乡村由建设向经营的转变。

目前,全市已成功创建47个国家级生态乡镇,所有县区均为浙江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区。建成622个市级美丽乡村,市级美丽乡村建成率达到89%。湖州市牵头制定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成为国家标准。

2017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213.7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82.3亿元,同比增长28.1%。全市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6万多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642元,城乡居民收入比1.73︰1,为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

2017年,湖州的三产占比首次超过二产。

青山如黛,绿水潺潺,优美的景色成为湖州市最好的生态产品,让老百姓卖出了金山银山。

从无尽索取到全力整治

——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湖州因湖得名,也因为湖光山色更显风光旖旎。但是,曾经粗放的发展方式却使太湖水质恶化,美景黯然失色。

66岁的卢树荣是长兴县新塘村的渔民,跟太湖打了一辈子交道。

新塘村90%以上的家庭以捕鱼、卖鱼为生,因为丰富的太湖水产,新塘村比周围的村子都富得早。

然而其后的20多年里,水质逐年恶化,鱼的品种和数量越来越少,卢树荣经常要开个把小时的船才能打到鱼。而且鱼的质量太差,根本没人买,只能卖给鱼饲料厂家。

于是,卢树荣和众多渔民一样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曾经繁华的渔村不断落寞。

要不欠新账,还要在经济发展后尽可能多还旧账。湖州市推行“一根管子接到底,一把扫帚扫到底”的城乡一体化环境治理模式,有了坚定的决心和充足的资金投入,治理效果有目共睹。

在德清县五四村记者看到一块小微水体公示牌,连面积仅有两亩的周家塘水池也有自己的负责人。水体编号,镇级塘长、村级塘长、组级塘长的名字、职务、手机号码,监督电话,治理目标,每一项都公示得清清楚楚。

湖州市重拳治水,4年来累计投入资金429亿元,实行7373条9380公里河道的四级“河长全覆盖”。

2017年,湖州市中心城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7.48%,居全省第一。率先在全省实现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一级A类排放标准全覆盖、出水在线监测全覆盖、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全覆盖。全力推进农村7072套生活污水治理终端移交,覆盖775个行政村,受益25万余农户,辐射全市80%以上的农村。

设施建足了,力气下够了,湖州市的水环境质量迅速改善。湖州市环保局局长沈昕耀介绍,湖州市已经全域消灭劣Ⅴ类水体。2017年全年,77个县控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首次100%实现Ⅲ类及以上水质,入太湖水质连续10年稳定保持在Ⅲ类及以上。

水质好了,卢树荣和曾经离开的乡亲们重新回到太湖边当渔民,太湖三白、花白鲢等一大波湖鲜从这里源源不断运送到全国各地。

“这几年的水好干净,你看,岸边都看不到蓝藻。” 卢树荣说着,随手从太湖里掬一捧水泼到脸上。回想几年前,谁敢用太湖里的水洗脸呢?

“一根管子”解决了水的问题,“一把扫帚”则解决了垃圾的问题。

在安吉县余村的垃圾投放点记者看到,地上画有3个方格,分别标明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并且特别注明投放时间为每天早上7︰30和下午4时。余村支部书记潘文革介绍,整个村子没有垃圾桶,到了投放时间,才会有专门的清运公司将垃圾桶放置在投放点,村民都按照时间分类投放垃圾。

在德清县五四村,每家门口都有一个专门放置厨余垃圾的垃圾桶。每户都自行将厨余垃圾分好放在桶内,有专门的回收人员收集,送到村里的处理中心制成有机肥料。每个垃圾桶上有一个二维码,对应着固定的人家,回收人员会根据分类情况给这户人家打分,村民可以凭借积分到村里兑换小礼品。

德清县综合执法局局长陈晓勇告诉记者,制成的有机肥村民可以自行取用,现在正在渐渐形成产业,以每袋20元的价格销售到周边村庄。

目前,湖州市已经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行政村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100%。

水清了地净了还要让天更蓝。沈昕耀介绍,湖州市开展治霾“318”攻坚行动,聚焦治扬尘、治废烟、治尾气三大方面持续推进18项任务,累计淘汰10蒸吨以下高污染燃料小锅炉6614台,全市实现清零;淘汰黄标车24267辆、老旧车10907辆;“大气十条”各项硬任务全面完成。实现秸秆禁烧,利用率稳定在95%左右。

2017年湖州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出炉,优良率达到68.5%。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环境质量的改善是城乡居民都能切身体会到的。2017年,湖州市生态公众满意度调查位居全省第三名,较去年提升两个位次。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金山银山能够为环境治理提供有力保障,反过来呵护绿水青山。

从考工到考绿,从单一到综合

——体制机制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

与GDP比起来,安吉县灵峰街道党委书记马联国更关心辖区内的水质是不是达标,森林覆盖率有没有减少。

安吉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董良介绍,安吉县将15个乡镇街道和开发区、示范区分为3类:一类有工业园区基础的乡镇,重点考核工业经济;二类有工业功能区又有自然保护区的乡镇,实行双重考核;三类是山区边远乡镇,只考核生态保护、以美丽乡村创建为载体的生态建设和乡村休闲经济发展,让不具备发展工业条件的乡镇彻底摆脱了GDP考核约束,从机制上鼓励干部重视生态保护。

制度是推动“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根本保障。如今,湖州全市都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自2014年起,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占县区党政实绩考核比重达30%以上,2017年达到35%以上,切实强化生态环境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所辖县区全部建立健全了对乡镇差别化的考核制度,根据乡镇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考核。

考核的内容不同了,考核方式也发生改变。湖州市制定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与编制负债表、开展生态审计等一并构建起生态环境评价与责任追究制度。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通过编制16张表式、编填3.22万个数据,摸清了全市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家底。建立审计试点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三大类20项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其中,森林覆盖率、水质达标率等指标权重占50%,PM2.5浓度、公众满意度等指标占30%,单位非农用水GDP等指标占20%,切实形成了管发展、管行业、管区域必须管环保的责任体系。

领导干部工作的方向明确了,如何在各部门间形成合力呢?在吴兴区试点成立的环境保护委员会正在逐步向全市推开。

吴兴区“一把手”领衔挂帅,由区长担任区环保委主任,负有环境保护职责的区级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区环保委下设工业生产、农林水土、建设领域、商贸交通、卫生文体等5个专委会,由分管副区长任专委会主任。

环保委一成立,便按照统分结合、各负其责的原则梳理相关职能部门的环保职责清单,细化任务分解,彻底解决职责不清,“想管的管不了、能管的不去管”的问题,分条线、分领域推进环保工作。

医疗废物规范处置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机构,以往在吴兴区一直没能妥善解决。2017年吴兴区环境保护委员会成立后,发挥指导协调作用,很快,区卫计局与区环保局就联合制定下发了《吴兴区医疗废物规范收集处置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小箱”单位两天一次将医废运送至“大箱”单位,再由医废集中处置单位两天一次至17家“大箱”单位进行集中收集转运,彻底解决了医废集中处置单位不能及时收集转运的问题。

湖州市还确立了“1+X”的生态文明建设法规体系,颁布实施了《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成为全国首个就示范区建设专门立法的地区。发布了全国首个《生态文明标准体系编制指南》地方标准,建立了26个方面144个类别的湖州生态文明标准体系,建成了55个生态文明标准化示范点,成为目前唯一经国标委批复的全国生态文明标准化示范区。

一项项积极探索、求新务实的顶层设计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间的转化通道彻底打通,推动整个城市沿着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向阔步前进。

江南春来,草长莺飞,生机勃发。

走进湖州,天目山告诉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太湖水告诉我们,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特色小镇中崛起的新兴产业告诉我们,优美的生态环境才是高端产业最好的背景;美丽乡村中的“农家乐”告诉我们,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社会财富,是老百姓真正的“钱袋子”。

作为“两山”理论的诞生地,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湖州市以其执着、深入地探索揭示出,只要秉持绿色理念,打通转化通道,建立有效的体制机制,就能够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共赢,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间划上优美的“等号”。

从湖州到浙江再到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广泛地认同,被越来越深刻地验证,成为响彻整个时代的最强音,引领我们坚定不移地迈向美丽中国。 (步雪琳 晏利扬)